4月2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同印度尼西亚总统佐科通电话时指出,这场疫情是全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国际社会只有凝聚起强大合力,才能克敌制胜。习近平主席强调,中国将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全球疫情防控分享经验,提供力所能及的支持,同各国一道促进全球公共卫生事业发展,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
当前全球疫情大流行,客观上也为推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契机。而“一带一路”作为重要的国际合作倡议,促进了沿线各国相互间的政治互信、经济联系、人文交流,为各国共同防控疫情提供了条件。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发挥“一带一路”倡议对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础性作用,开展“一带一路”卫生安全领域合作,打造国际疫情防控和治理合作新机制,显得至关重要。
实际上,早在2015年,“一带一路”框架下的卫生合作机制建设就已经初具雏形。当时中国发布《关于推进“一带一路”卫生交流合作三年实施方案(2015~2017)》并取得初步成效。此外,中国还与世界卫生组织签署“一带一路”卫生合作备忘录,夯实了中国-中东欧国家、上海合作组织、中国-东盟、澜沧江-湄公河、亚太经合组织、金砖国家合作等多边机制下的卫生合作,建立了中国-东盟卫生合作论坛、中阿卫生合作论坛、中国-中东欧卫生合作论坛等区域多边部长级对话平台。
如今,全球疫情防控的严峻形势更加体现了“一带一路”框架下卫生合作机制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毕竟,像新冠肺炎疫情这样的公共卫生事件不是单个国家面临的挑战,疫情的全球化蔓延对任何国家来说都是巨大挑战。疫情全球大流行后,更加需要“一带一路”沿线各国加强深化国际合作联防联控。无独有偶,近日,首个由民间有识之士拟定的共建“一带一路”及防疫合作民间宣言也在日本参议院议员会馆举行的“一带一路”紧急特别论坛上发布。
事实也证明,中国提倡加强抗击疫情国际合作,推动打造“健康丝绸之路”,发出“打造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积极倡议,并不是说说而已,“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正在开展更加积极稳妥的合作。疫情之下,我们清楚地看到,很多“一带一路”合作伙伴给予中国有力的支持和援助,而中国也在自身疫情控制日趋稳定、全球疫情形势日趋严峻的时刻,对许多“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伸出援手,及时捐赠医疗急需物资,分享抗疫经验,提供防控和诊疗等技术支持,形成了更加紧密的合作关系,打牢了“一带一路”倡议下公共卫生合作机制的基础。更有西方专家撰文称,中国为帮助各国抗击疫情所采取的措施与行动,显著改善了世界其他国家对中国的观感和看法。最重要的是,中国运送给各国的口罩、医疗设备、呼吸机等正在切实有效地抗击疫病、挽救生命,这种危机中的守望相助是无价的。
然而,疫情仍在肆虐,抗疫依然艰难,为世界提供中国智慧、中国方案,需要更具实质性的行动来支撑;加强“一带一路”卫生合作机制建设,紧密团结沿线各国共同抗疫,需要更具创新性的合作机制来保障。笔者认为,一是要强化互通互联。中国应更积极主动地与“一带一路”国家加强对话沟通,特别是政府层面要和“一带一路”参与国做好公共卫生的政策沟通,并充分分享中国抗疫经验,尽可能保障抗疫物资和生活必需品的出口,以实际作为践行大国的责任和担当。二是创新合作机制。应最大范围内实现“一带一路”框架下各种区域性的公共卫生治理机制联动,从根本上解决物流保障以及资金供给等问题,强化“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应对危机的能力。三是强化企业支撑。“走出去”的中国企业在当前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中应因地制宜,更多地注重在公共安全、公共卫生事业方面的民生建设,在保障“一带一路”项目建设顺利有序推进的同时,也力所能及地向参与国提供防疫所需的物资及资金等支持。
岁寒知松柏,患难见真情。疫情虽然给“一带一路”建设带来了很多挑战,但确实从某种程度上促进了沿线国家的交流互通和卫生合作机制建设的完善。相信这一“患难”中不断深化牢固的合作机制将会在国际公共卫生领域发挥更积极有效的作用,并为全球范围内公共卫生领域的治理机制体系建设提供示范。